top of page
  • 楊勝驛 Sheng-I Yang

Museum of Fine Arts


夏季新英格蘭地區的旅程都還來不及記錄下來,轉眼間已經進入初秋時節了。暑假結束前,寫了篇Acadia National Park的自然遊記之後,緊接著繁雜的開學瑣事纏身,讓我沒有機會好好地構思下一篇遊記。所幸這周遇上了假期,可以好好地整理波士頓的旅行。波士頓位在美國的東北角,擁有全美最好的二間大學,整座城市美麗典雅的文化底蘊,相當迷人。波士頓有許多值得介紹的景點,今天就先來分享身處於波士頓西南隅的藝術博物館─Museum of Fine Arts,簡稱MFA。

MFA是美東其中一個重要的藝術館,也是美國最多人參觀的藝術館之一。參觀完MFA之後,我的美東藝術館之旅也就趨近完整,除了華府的國家藝廊之外,其他的藝術館都已經寫成遊記。MFA位在芬威-肯莫爾 (Fenway/ Kenmore)區,距離波士頓紅襪隊的主場芬威球場相當近,從波士頓市中心到MFA,大約十五分鐘左右車程,也可以乘坐地鐵,搭E線約莫20分鐘。

售票處位於大廳入口處的右側,左側是紀念品部。除了幾個重要的國定假日MFA閉館之外(像是元旦、感恩節、聖誕節等),MFA每一天都開放民眾參觀,上午十點開館到下午五點,週三到週五開放到晚上10點。成人票每個人25元,18歲以上的學生和65歲以上的長者每個人23元。雖然MFA的票價並不能依個人喜好而訂,但每周三下午四點以後,讓人免費參觀。

MFA於1876年對外開放,這一年恰好是美國建國一百周年紀念。MFA的主體原先在Copley Square,比現今位置更靠近市區,後來在1909年,搬遷到現在的位置。從原本收藏的五千多件作品,一直到現在接近五十萬件。漫步在藝術館內,不難發現建築的風格不盡相同,有的時候是厚重的石材結構體,有的時候是敞亮的玻璃帷幕,讓人有種穿梭在「古今」時空的錯覺。MFA從1909年開始一直到2011年期間,陸續增加了展覽廳,隨著時代的遞移,建築師的設計理念也就不同。

特別的是,MFA在1876年成立的一所藝術學院─The 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,是美國最早的藝術學院之一,現今這所藝術學院仍在繼續營運當中,招收大學生和研究生。那天正好是週三,下午到達時已近五點,外頭的陽光仍然耀眼熾熱,藝術館內的人潮不斷地增加。

MFA總共有四層樓,主要的展覽廳集中在一樓和二樓,和許多介紹過的藝術館一樣,MFA蒐羅了五大洲的藝術作品。其中以美國的藝術作品保留的最為完整,甚至保留了藝術家與友人的書信來往紀錄等,這些寶貴的收藏都是MFA主打的特色。

(圖片擷取自MFA的官方網站)

承接著以往的慣例,接下來就來介紹一下幾位藝術家的生平和他們的作品。

首先先來介紹一位美籍的藝術家─約翰.辛格.薩金特 (John Singer Sargent)。薩金特一生致力於肖像畫的創作,可以說是英國愛德華時代的首席肖像畫家。他的父母皆是美國人,但他出生在1856年的佛羅倫斯,大半的歲月都在各地旅行,以歐洲大陸為主。薩金特的父親是位眼科的外科醫師,擅長醫學素描,母親是位業餘的藝術家。薩金特自幼就展現出繪畫的天賦,喜歡素描風景,並學會多國語言和精通音樂、文學。

有人曾讚譽薩金特為近代的古典大師,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末,整個藝術界的潮流,無不以印象主義、立體主義等為主,而薩金特仍堅持現實主義。而剛開始他畫許多風景畫,而非肖像畫。受到當時學院內老師的影響,開始專注於肖像畫的創作,並在1877年以肖像畫入選畫展,開始了他的藝術家生涯。薩金特細膩地描繪每一個主人翁的表情和神韻,以顏料反映出不同材料的質地和光影。下面這幅畫是MFA的鎮館之寶之一─《愛德華.達里.博伊特的女兒們(The Daughters of Edward Darley Boit)》,這件作品是薩金特最重要的創作之一。薩金特在這幅肖像畫中,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肖像畫構圖,除了四個女兒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繫之外,而且整幅畫中,主角們所佔畫面的比例不到50%,一半的版面是人物,另一半的版面是整個房間的描繪。此外,背後的二位女孩甚至是沒入了黑暗的房間當中。除此之外,有些評論者認為,薩金特在這幅畫中暗藏了隱喻,將最年幼的女孩放置在畫面前方,嶄亮無暇的眼神反映出她正處於無憂無慮的時期,而隨著年歲漸長,後面的女孩也顯現出了煩惱與憂愁。薩金特運用了明亮與昏暗、敞開與隱晦,創作了一幅耐人尋味的「肖像畫」。

對於這樣一位「旅歐」畫家,為何要在MFA特別介紹呢?

主要是因為薩金特與波士頓的關係密切,他將波士頓視為美國的故鄉。1888年,薩金特在波士頓舉辦了第一個個人畫展,展出了波士頓許多有名人物的肖像畫。在薩金特於1925年逝世於倫敦之後,MFA陸續收藏了薩金特的作品,並辦了許多關於薩金特的展覽,現在MFA館藏了二十幾幅薩金特的作品。值得一提的是,晚年的薩金特開始了壁畫的創作,波士頓市立圖書館內的許多壁畫就是出於薩金特之手。下面這幅作品名為《在工作室的藝術家(An Artist in His Studio)》,薩金特創作於1904年夏天,描繪了他的友人在飯店房間的作畫情形。以畫家為主角是薩金特的一個常見題材,他喜歡找志同道合的畫家一同旅遊,並在旅遊途中為他們作畫,但以往這些畫作的背景通常都在戶外,這幅《在工作室的藝術家》算是一個例外的作品。

同一層樓的另一側就是歐洲的畫作展,MFA蒐羅了許多名家的作品,其中莫內的畫作數量繁多,將整個展覽廳布置成莫內的作品展 (Gallery 252),當時去的時候,該展覽廳內還有工作人員講解莫內使用的油畫畫布、畫板和顏料,可以讓民眾實際觸摸畫布,感受不同的材質。由於莫內的生平、創作風格和畫作已經在Carnegie Museum of Art的遊記中,詳盡地介紹過了,今日就來與大家介紹一幅個人認為很不一樣的莫內作品。

從前對於莫內的第一印象總是那些讓人心情放鬆的風景作品,就算有人物出現的畫作,那些主角的背景和服裝也都是呈現出了「歐洲」的風格。然而,MFA的這件作品─《日本女人(La Japonaise)》,一位金髮碧眼的女子穿著日本的和服,手上拿著扇子,彷彿在跳舞般。大紅的鮮豔布料佔據了畫面的主體,莫內精巧地展現出了他的第一任妻子─Camille Doncieux的優雅與活力。雖然之前在介紹《睡蓮系列》時,就已經說過莫內喜歡日本文化,並曾仿造浮世繪的繪畫風格。但是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,還是讓我震驚不已,因為在莫內其他的作品裡面,並沒有讓我感受到很「明顯」的東方文化。然而,這幅《日本女人》徹底地表現出東方的特色,融合了西方的創作手法,顛覆了我對於莫內作品的既定印象。此外,這樣的震驚更多包含了對過去記憶的平反,因為在過去大多的時候是看到東方人學習西方作畫技巧,描繪東方題材,而西方人用西方的繪畫手法,描繪東方題材就比較少見了。因此,我駐足在這幅畫前許久,除了受到莫內繪畫的感動之外,還反思了一些問題。當西方世界大舉攻陷東方市場的今日,又有多少東方的文明進入了西方人的生活中。甚至還很好奇,不知道有沒有人嘗試以水墨畫描繪西方的景物,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?

逛到這裡身體已經疲憊,上午三個多小時的賞鯨之旅果然還是消耗了不少體力,梵谷、高更等畫家的作品在MFA可以一覽無遺,一些近代藝術家的故事可以參考其他藝術館的遊記,在這裡就不再重複敘述了。關於高更的生平和畫作將會在華府的國家藝廊詳細介紹。

最後要來介紹一位美國現代藝術家─保羅.傑克遜.波拉克(Paul Jackson Pollock)。波拉克是一位真正的土生土長的美國藝術家,對這個名字的最初印象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,時至今日才有機會好好地認識這位畫家。波拉克出生於1912年,年幼時就失去雙親,寄養在鄰居的家裡。1930年以前,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亞利桑那州和加州度過,在這裡他接觸了許多印地安人的文化,印地安的風格影響了波拉克的創作性格。隨後他與哥哥搬到了紐約學習藝術,1943年七月,他向古根漢家族租了房子,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。後來受邀為古根漢家族的新房子,創作了一幅長形壁畫,受到了極高的賞識。甚至有人說,波拉克是美國孕育出的最傑出的藝術家。

波拉克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個人特色,1940年代他開始使用了全新的創作手法─「滴畫(Drip painting)」,他將畫板放在地板上,以不同的工具(例如:樹枝、刷子)作為媒介,讓油漆隨著這些媒介流向畫板上,而形成了「點、線、面」。畫面中的線條將取決於波拉克創作時,油漆的黏性、傾倒的角度、身體移動的快慢等。畫家拋開了傳統拿畫筆的創作方式,他熱情、大膽、奔放地遊走在整個畫板上。下面這幅作品《有麻煩的皇后(Troubled Queen)》,就是以這種創作手法繪製而成。畫面中案依稀可見的二個夢魘般的臉,一個帶著睨視的面具,一個單眼的菱形臉,說明了波拉克抵抗的精神疾病和這個飽受戰爭摧殘的世界。

波拉克的抽象表現主義(Abstract Expressionism)迅速地受到世人的喜愛,波拉克說在創作的時候,他彷彿進入了畫布之中,他並沒有意識到他正在做什麼,直到創作完成後,他才「意識」到他做了什麼。波拉克強調「他並不懼怕做任何改變,或是摧毀作品,因為畫作的本身具有自己的生命。 (I have no fear of making changes, destroying the image, etc., because the painting has a life of its own.)」,為了不讓觀賞者因為作品的名稱而影響欣賞的「畫作本身」,他將作品的名稱以編號代替。然而,波拉克最終卻沒能擺脫跟他一輩子的酒癮,在1956年夏天,因酒駕而喪命,結束了短短四十四年的生命。

個人認為波拉克就應該是美國人,他的創作風格、手法和技巧,有一大部分是因為美國的環境和氛圍所致,相比於歐洲大陸,美國的藝術比較不受到傳統文化學派的束縛,在自由度極高的紐約市,沒有「規則」的創作必定會誕生。即使沒有波拉克的出現,這個國家、這個城市也會以另一種的方式來向全世界宣示他的「自由」樣貌。但波拉克對於20世紀藝術的貢獻絕對舉足輕重,他帶領了藝術界找到了一條突破傳統的途徑。讓人在欣賞他的作品的同時,能深切地感受到畫家的「行動繪畫」。

不知不覺中,已經寫了四千多字了,我們從一樓逛到了三樓,館內的光線也漸漸地暗了下來。今天或許是因為免費參觀的緣故,儘管超過了八點,館裡面的人潮卻絲毫沒有減少的趨勢。MFA內設有餐廳,但因為波士頓太多好吃的亞洲食物了,就沒有選擇在這裡用餐。整體而言,MFA是一個旅遊波士頓值得納入行程的景點,就算對於藝術作品沒有很大興趣,欣賞美麗的建築也是一大享受。

46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