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期的旅遊筆記,我們要飛往美國的另外一個時區。一個離北極最近的州,拜訪溫寒帶動物們。
阿拉斯加,一個耳熟能詳卻又十分陌生的地方。在我腦海裡,對這個名詞最初的印象,大概是賣場裡面常常看到的阿拉斯加鮭魚的廣告;後來上學的時候,讀過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故事,自然探險節目中常常被提起的極地自然淨土,住著各式各樣的動物們。對我而言,阿拉斯加就和格陵蘭、南北極一樣,是一個人煙罕至、寒冷荒蕪、遙遠不可及的地方,從未預想過有機會能去那裡走走。儘管阿拉斯加屬於美國的領土,許多美國人也不曾去過,像是我博士班的指導老師就是其中一位,老先生一直嚮往有朝一日能去那裏玩。(感謝Hongmama Sun提供下面照片!)
幸運的我,在去年春夏之交,踏上了阿拉斯加的土地。
雖然只待了短短幾日,但這些美景對我的視覺衝擊,已是畢生難忘。時至今日,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經去過那裏。今天我將介紹阿拉斯加最為出名的一個國家公園,也是一個阿拉斯加州易達性最高的國家公園 ——「德那利國家公園暨保留區(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)」。
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的名字來自於轄區中的Mt. Denali,Mt. Denali是北美最高峰,海拔6190公尺,它與亞洲的聖母峰、南美洲的阿空加瓜山,因為其孤立陡升而齊名。事實上,為了紀念當時競選總統的William McKinley,最初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被命名為Mount McKinley National Park,而Mt. Denali官方名稱是Mt. McKinley。從1917年成立開始,這座國家公園的名稱就一直飽受爭議,因為阿拉斯加的地名並沒有以人名來命名的傳統,當地原住民很久以來都稱這座山為Denali,意指「壯大」、「雄偉」的山。直到1980年,國家公園才改成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,但是到了2015年,在美國國家公園署成立100周年的同年裡,這座山才正式官方正名為Mt. Denali。封面照片的Mt. Denali由Eric Yang拍攝,感謝分享!
為了確保公園仍然保持較為原始的狀態,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園區內絕大部分禁止自駕車進入,這點與許多美國的國家公園不同。想要遊覽國家公園需要乘坐遊園公車,如下地圖所示,灰色的路線就是遊園公車行駛的路線(地圖擷取自國家公園官方網站)。遊園公車從每年的六月開始行駛到九月結束,總共分為二種:一種是接駁公車,純粹運送旅客到特定地點;另一種是導覽公車,車上有專人講解國家公園的景點,二者的價格與行車時間不盡相同。接駁公車沿途會停靠許多站,遊客可以選擇任意車站上、下車。
這趟旅程,我們選擇乘坐接駁公車,將終點站設為園區裡的Eielson Visitor Center,就是在公路66英里處的遊客中心。接駁公車的班次表可以到國家公園的官網查詢,因不同月份而不盡相同。由於每日班次有限,強烈建議先上網預訂車票。
雖然接駁公車沒有專人講解,但是如果行駛路途中,發現野生動物,司機會停車讓遊客欣賞動物們。值得注意的是,接駁公車來回一趟,所花時間相當長,以我們的行程為例,從起始點的遊客中心出發到Eielson Visitor Center往返就花了「八個小時」。接駁公車會停靠幾個休息站,讓遊客能下車欣賞國家公園內的風景,其中幾個休息站設有洗手間或是販賣紀念品的商店,但是「沒有販售食物」,所以遊客要自己準備糧食,起始站的遊客中心可以購買一些簡單的餅乾和雜糧。
此趟阿拉斯加的旅程僅有短短的五天,第一天從西雅圖飛到阿拉斯加首都安哥拉治,取完租車、入住飯店後,已近傍晚,索性就在附近的地方晃晃。雖然沒有開離市區很遠,但壯麗的景色已經讓我們為之震撼了。次日早晨,我們南下拜訪了Kenai Fjords National Park,有機會再來與大家好好介紹它。第三天上午,我們就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出發,從安哥拉治開到國家公園需要四個小時的車程。沿途風景依然壯觀,時陰時晴,穿越了許多大山和大湖。當天中午,我們在Talkeetna小鎮吃午餐,國家公園在這裡設有一個遊客中心——Walter Harper Talkeetna Ranger Station。遊客中心裡面展示了各種關於攀登Mt. Denali的紀念與裝備。
下午四時左右,我們終於到了國家公園入口的遊客中心,取了明日上午的遊園車票。在此提醒一下,遊園車票並沒有涵蓋國家公園門票,如果持有國家公園年票,則不用再另外付費。
出發前幾個月,我就上網預定住宿,卻赫然發現我們去的那幾日,國家公園附近的旅館已經全數客滿了。雖然六月中還不算是阿拉斯加旅遊最高峰,但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作為世界知名景點,確實是名不虛傳。除非是選擇露營或是開露營車,如果想要住旅館的遊客,還是要及早預訂房間。
沒有搶到房間的我們,只好繼續往北開,前往距離國家公園二個小時車程的Fairbanks城,Fairbanks城是阿拉斯加最北的一個大城市,這裡的緯度已經達到北緯64.8°,再往北開一些就進入北極圈了,是目前我所到過離北極最近的地方。這座城市設有國際機場,有許多旅客也會選擇搭飛機到Fairbanks。那天晚上,我們體驗了一次「永晝」的感覺。如果不看手錶,強烈的太陽光會讓人對時間產生錯覺,不拉上窗簾就好像白天睡的回籠覺。後來與系上老師閒聊到這次的體驗,他說以前他的學生到阿拉斯加做野外調查,因為永晝的緣故,許多學生的生理時鐘都出了問題。
隔日我們起了個大早,連飯店的早餐都來不及吃,就趕回國家公園搭乘預訂的遊園車。遊園車沒有座位號碼,先到先選位。乘車處就在入口的遊客中心,私家車可以停在遊客中心的停車場。
坐上車的大家都異常興奮,欣賞著窗外美麗的風景,緊盯著遠處的一舉一動,希望能夠看到動物們。碰巧的是,我們在車上遇到也是從台灣來的一大家族,他們開著露營車來玩,我們昨日就在附近的景點見過一回,實為有緣。
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內,除了雄偉的大山和冷溫帶雲杉森林外,國家公園的水系也相當發達,可以同時看見冰河造成的U型峽谷和河川切割的V型峽谷。
去公園的當天,天氣相當好,一路上涼風徐徐,車裡完全不用開冷氣。Denali裡面的公路建造相當原始,很多路面甚至沒有鋪柏油,遊園公車沿山持續爬升,難以想見這裡冬天漫天大雪的景象。
過了大約一個小時後,我們已經距離「人類文明」越來越遠,深處於國家公園裡面了。(感謝Hongmama Sun提供下面照片!)
就在大家沉醉於車外的美景時,動物們出現了!
山坡上一群鹿優游吃著草,曬著日光浴,正準備退去冬季厚重的毛皮。
大家看到動物的時候都很興奮,但是出發時司機就叮嚀大家,看到動物要「靜靜地」欣賞,不能大聲說話。
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極地動物,真的有一種Discovery或是國家地理頻道,從電視螢幕變成現場舞台劇的感覺。
事實上眼前這種動物,就是大家熟悉的聖誕老公公的坐騎——馴鹿 (Caribou、Reindeer),據系上教野生動物學的老師說,馴化的馴鹿叫做Reindeer,而野生的叫做Caribou。值得一提的是,馴鹿是鹿科動物中唯一一種雄鹿與雌鹿都會長角的動物,所以不能單從「長角與否」來判定性別。雌鹿長角的一個說法是因為牠們要在冬季時,用角將厚冰刨開取食。全世界的馴鹿都屬於同一種,但分為好幾個亞種。在阿拉斯加的馴鹿應該屬於R.t. granti這個亞種。(下圖擷取自維基百科)
這一次在公園內看到好幾次馴鹿,並非所有馴鹿都成群出現。有一回還在下車前,一隻鹿呼嘯而過,距離不到十公尺,可惜並沒有拍到她。近半世紀以來,馴鹿的野外族群數量大幅下降,已經被聯合國歸類為易危物種。儘管如此,我們後來在加油站還是看到有人獵殺馴鹿。
在野外能看到動物真的很需要運氣,而且往往看到動物的時候就是沒有帶相機的時候。我以為這趟旅程在看完馴鹿後,我的運氣值就已經用完了。還跟弟弟說,我們應該不會看到熊了,來美國那麼多年,我僅看過三次美洲黑熊,不是在很遠的距離,就是在隱蔽的樹林中。光天化日之下,能看到馴鹿群,我已經十分知足了。
但,或許這就是Denali的魔力吧!
通過最後一個休息站後,在距離Eielson Visitor Center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,司機放慢了車速,並和大家說,剛剛交錯的公車提到這附近有熊。
話音未落,他又突然大喊:「我看到了!」,然後立即告訴大家冷靜。我想即使在這裡工作的司機,看到熊的剎那間,還是沒辦法壓抑住興奮帶來的條件反射。這時候車子裡的興奮感已經爆棚,但是鴉雀無聲,大家望眼欲穿遠方的各個角落。沒想到的是,一隻熊媽媽帶著寶寶就出現在距離車子不到十五公尺的地方,慢慢悠悠地享受著春天的野味。
能有機會這樣近距地觀察巨大的哺乳動物們,這趟阿拉斯加之行已經沒有任何遺憾。
經過了四個小時,我們終於到了Eielson Visitor Center。到達時已經過午,Mt. Denali已經沒入雲中了。應該沒有比在廣袤的草原與阿拉斯加山脈前吃午餐,更為享受的了吧!
回程快到遊客中心處,又看到了另外一種動物——「駝鹿(Moose)」。還有一隻帶著寶寶一起在樹林邊吃草。駝鹿非常巨大,開車來的時候,曾經遇到一隻橫越馬路的個體,如果撞到牠們非常危險。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真的是動物天堂!
當天晚上回到安哥拉治已近午夜,天還是亮著,每個人都已經疲累不堪,但心中都裝滿了阿拉斯加的大山、大河和美麗的動物們。
阿拉斯加,現在在我的腦海中,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名詞,而是生命中一段珍貴的美好記憶。希望這片淨土,可以以他原本的樣貌一直延續著。
Comments